筑梦者说 | 陈越光: 基金会办大学犹如栽种一棵橡树
西湖教育基金会WE 2018-10

在公益界,掌舵敦和基金会的陈越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目前担任的是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


年轻时候,陈越光对自己的期望是——“即使白发苍苍,心里依然能够响起咚咚战鼓”。


如今,深耕公益领域数十年,他对新时代的理解是“恰恰不是拥有了多大财富,取得多大成功让我们感到荣幸。而是这个时代所提出的挑战和它面临变化的深邃魅力,让那些愿意去应战的心灵受到召唤。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吸引力。”


2017年,只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敦和基金会一次性完成对西湖大学的3亿元捐赠支付。这是该基金会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个专项资助项目。作为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中拥有基金会背景的代表,陈越光对这所由基金会举办的大学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与其他校董不太一样,陈越光有着与西湖大学相关的三重身份。首先是捐赠方——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的代表,“我有责任来监督这样一个捐赠项目的如约履行,要跟踪这件事情,对我捐赠的资金负责,也就是对这个项目本身负责。”


其次是西湖大学举办方——西湖教育基金会的理事。“我们因为这一次捐赠而结缘,但是我去担任西湖教育基金会的理事,可以说是和捐赠是无关的。西湖教育基金会有十二个理事,邀请我担任理事是因为我在公益界的经历。作为西湖教育基金会的理事,我是站在西湖教育基金会的角度上,来考虑我的职责,比如在大学尚未成立的时候,他有筹建大学,包括提名大学校董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大学成立以后,他又继续有为大学募资、筹集资金的责任,也有督促大学遵循大学章程、遵循国家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来确保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这是西湖教育基金会的理事要承担的责任。”


image.png

陈越光参加西湖大学董事会会议


另外一重身份是西湖大学创校校董。“担任西湖大学的创校校董,校董会如何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学高效的治理结构?合理的制度安排、同时又坚定有力地执行章程,保障大学有序运行,校长能够充分地行使校长权利方面,坚定有力地支持校长;当然还包括对大学的预算的审议,对大学需要从西湖教育基金会获取支持的资金进行审议,和西湖教育基金会进行沟通。这些都是校董会董事需要履行的责任。”


在陈越光看来,这三重身份当然也意味着三重责任。这三者之间有共同性,共同性就在于都是希望真正能办好西湖大学。


image.png

陈越光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致辞


谈及与西湖大学的渊源,陈越光对与施一公的第一次见面印象颇深。“那天晚上我们总共四个人,但整个晚上百分之七十的话是一公说的,他在滔滔不绝中充满了热情和自信,而这种热情是对学术的理想、新的教育模式的理想,对于新的一代和几代年轻人冲刺世界高峰的理想,是熔铸在一起的,所以是感动人的。”


在多个场合,陈越光都曾表达过这一想法:基金会的发展要按长远的目标来规划,敦和基金会要做成“百年基金会”。这与西湖大学要打造百年名校的目标不谋而合。同时,他亦认为,西湖大学在基金会举办大学方面做出的尝试和探索是非常值得肯定并具有价值的。“在国际上当然很常见,但是在中国近七千个基金会里面,她(西湖教育基金会)还是唯一的。”


“基金会的项目一般来说执行超过五年就是中长期项目,而西湖教育基金会集中在西湖大学这一个项目上,几乎把自己全部的使命都放在这里,那你想,如果你在家门口种一颗杨树,三五年就穿过屋顶了,而基金会办大学是在家门口栽一颗橡树,那可能是要几代人守望,才看到他伟岸的身影。”陈越光说,“从基金会本身来说,她自己内部的文化怎么形成,她怎么把自己的宗旨、使命和战略设计、内部机构文化统一在这样一个项目上,这中间就有很多事情是我们需要探索的。”


image.png

陈越光在西湖大学成立大会上

作为捐赠人代表获赠建校首日封


梳理敦和基金会的资金走向,不难发现绝大部分资助集中在高等教育机构,身为掌门人的陈越光亦常常强调敦和基金会的使命是“弘扬中华文化”。“西湖大学虽然是一所理工科大学,但同样要问一个科学人他的人文情怀是什么,同样需要像康德所谓对星空的仰望,对自然的探索,和内心道德律(对人文的诉求),在这两者之间需要架起桥梁,所以我想西湖大学应该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天地,也应该是寻找和传播自由智慧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在狂躁的外部环境里可以(心灵)安宁休息的港湾。”


陈越光说,如果能够穿越到2118年的十月份,看到西湖大学校园里面忙碌的西大人在准备百年校庆,最想对他们说:谢谢你们,你们使我们当年付出的时间和生命具有了历史意义。


文字 | 章萍

编辑 | 谢丹阳

视频监制 | 章萍 楼菲凡